设计背景
《纲要》指出,引导孩子对周围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提高孩子对身高的兴趣,将这种现象从生活中的偶然情况转化为数学知识,让孩子初步感知物体的高度。结合幼儿教学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儿童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判断能力。
3、引导孩子学会比较高度,知道高度是通过比较来的,学会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度,并且可以根据高度对物体进行排序。
4、培养孩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感知物体的高度,学会相对高度和相同的高度;能够正确使用高、短、相同高度的单词。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序地排列起来。
难点: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有序排列,并注意正确排序高度差异不明显的物体。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儿童每人两套操作材料(不同长度的筷子,不同高度的杯子)
2、小熊、兔子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寻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谁拍到了气球
请两个孩子拍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尖或跳跃),但是看到A拍气球,B却拍不到。(为什么A老师拍了气球,B却拍不到——引出了比高的话题)
2、游戏《找朋友》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孩子两两找朋友比较高矮,引导孩子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引导孩子发现高度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两个孩子矮的孩子上来和他们比较,问:为什么说孩子矮,说孩子高,他矮还是高?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是矮取决于他和谁比较。让孩子知道一个物体不能比较高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可以比较高度。
(2)让一个孩子站在板凳上,另一个站在地上比较高度,启发问题:这样可以比较高度吗?导致高度比较应在统一的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
孩子们在活动室里自由找到两种用具,比如热水瓶高,杯子短;组合柜高,小椅子短...
分组操作:比较儿童高度不同的材料。
让孩子们比较不同尺寸的两个量杯。(老师问:哪个高,哪个矮?孩子:大杯高,小杯矮。)不同长度的棒比高。(老师问:哪根棒最高?哪根最短?)
5、引导儿童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度对物体进行排序。
指导语言:一天,几只小动物一起吵闹,他们想出去散步,但不知道怎么排队,现在请孩子们帮他们排队,排队后说你是怎么排队的。
(让几个不同高度的孩子分别扮演小动物,老师可以参与)
把不同长度的棍子和不同高度的杯子放在一起。(老师问:哪个最高?哪个最短?)
活动延伸
1、孩子们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比较高,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融入生活和游戏中。我专门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我注重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了两个高度差异明显的孩子,怕气球引起孩子的兴趣和高度;然后通过比较两个高度得到正确的比较方法,即站在一条水平线上进行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巩固这一内容知识。最后,安排动物排队,引导孩子们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最佳设计是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愿意参与“玩中学”的活动。教学状态更自然,可以学会与孩子交流。通过活动,我认为孩子们可以正确区分物体的高度;可以找到一组物体中最高、最短的物体;可以根据高度排序;可以正确使用高、矮、同样高的单词。
然而,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这次活动中犯了很多错误: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中,我没有鼓励孩子们搬家,这让一些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朋友,给了我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后来我不敢放开手脚。我只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式总结语言把概念灌输给孩子们,充当主导地位,却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比较和安排自己的方法。相反,孩子们对物体相对较高、相对较低的概念没有深刻的理解,也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老师也没有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设计中,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确认概念,但由于准备好的材料杯颜色相似,材料操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活动中忽略了直观地显示孩子操作的结果。
通过课堂和反思,我认为我们应该调整活动的思路,大胆地让学生发现和思考,让他们了解高度的比较,而不是老师强行灌输。此外,还需要添加材料。例如,当孩子们相对较高时,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大的积木、椅子等,这样大多数孩子就有机会站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比较,并找到正确的方法来比较高度。同时,引出高度的相对性,使水平之间的过渡自然。操作材料的准备应有明显的差异,而不是相同的颜色,使儿童能够进行比较和区分,以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摆脱大步前进,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1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