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法律论文

人肉搜索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时间:2022-02-12 20:03:29 法律论文 我要投稿

人肉搜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面对人肉搜索等获取信息的新手段对公众隐私的威胁,学者们称之为隐私已经死亡。强大的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正在挑战公众日益敏感的神经,其存废的争议不断。人肉搜索应该被法律明确禁止吗?它的存在是合法的吗?这些问题确实是对立法的一大考验。本文计划讨论人肉搜索中涉及的隐私侵权问题。

一、什么是人肉搜索?

(1)人肉搜索的概念及其特点。

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现象,通过提问者在互联网上发起搜索对象,分散的网络用户聚集在一起搜索和追踪目标对象,然后手动识别收集到的信息并整理出来。在2006年的踩猫事件、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08年的天价头事件和历史上最好的房屋管理总监周久耕作事件等典型案例中,人肉搜索为搜索者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准确性充分体现了人肉的强大力量。从人肉搜索的行为模式中不难发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就行为方式而言,人肉搜索不是由多个参与者的各种行为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多个参与者共同完成的。首先,提问者在互联网上发布了搜索对象的一些线索,启动了大多数网民的搜索,呼吁网民帮助提供更多关于目标的详细信息;其次,分散的网民分析、整理、确定现实生活中目标的真实身份和相关信息;再次在互联网上发布这些总结的私人信息;最后,大多数网民在互联网上评论、攻击和虐待被搜索对象。在整个过程中,网络服务提供商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但它是通过向大多数网民提供服务而被动参与的。

2.就行为后果而言,人肉搜索中的非理性群体很容易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形成网络暴力,后果非常严重。在提问者发起搜索对象后,单个网民迅速融入寻找共同敌人的群体,无意识地形成集体心理,共同批评不良的社会现象或丑陋的个人行为。群体认为正义在手,双方的任何借口都显得苍白,甚至更加指责。公众强烈的道德愤怒相互煽动,刺激变得越来越极端和暴力,最终演变成大多数人的暴政。其后果往往导致受害者同时面临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侵权和打击。在中国的第一起网络暴力案件中,王菲曾在互联网上被通缉、追逐,并收到各种恐吓邮件。在现实世界中,王菲的父母的房子多次受到骚扰,王菲的工作单位无法忍受外部骚扰。可以看出,人肉搜索的非理性不仅会损害搜索对象的产权,还会侵犯人格权,遭受严重的精神折磨,无法保证私生活的和平。

(2)人肉搜索的性质——存在是合理的?

人肉搜索作为利用人工参与净化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机制,是社会转型的产物。自成立之日起,人肉搜索就备受争议,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值得探讨。

1.人肉搜索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人肉搜索所体现的合法性基础包括公民的言论自由、舆论批评监督和公众知情权,这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等权利的体现。现代民主社会基本上确定了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在信息不对称、分布不均匀的中国社会,网民通过互联网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反映了草根阶层的声音平民网络表达公众意见的方式更为珍贵。公民在互联网上对某一对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评论是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在互联网上的体现和延伸。公民有权了解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情况,了解某一公众人物的相关信息,并可以对此进行评论、批评和监督。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类似于人肉搜索的监管渠道似乎是不值得鼓励的。在人肉搜索中,有些是法律允许的,有些是法律禁止的,关键取决于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法,是否适度。正常的言论自由和社会评价,基于尊重个人隐私,限制不当的言论和行为,应该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使用人肉搜索来侮辱他人和攻击他人,它将超出法律的底线,这是法律禁止的。

2.对人肉搜索存在的合理性分析。这主要是为了看到公众对人肉搜索积极作用的认可,大多数人肉搜索事件最初来自于人们善良的初衷和对正义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公众需要了解事件的真相,特别是现实中的阴暗事实。许多传统媒体只报道好消息,而不报道坏消息。公众无法通过一般渠道了解事件的真相,而是利用人肉搜索的力量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长期耕作事件证明,人肉搜索是反腐倡廉的利器,天价理发事件也使天价理发店受到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罚,维护了公众的合法权益。汶川地震中的一些网站及时开通了搜索功能,利用互联网帮助搜索灾区的人民信息,使分离的亲属能够获得联系。这些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帮助人们发现和发扬现实中的真、善、美,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维护道德,发挥维护社会基本公共秩序和良好习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