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时间:2022-08-30 23:07:55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一,因“材”教学,更新教育观念

对教师来说,“材”有两种,一种是教科书,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实用、综合设计的特点,困不能用老方法说、学习、考试,会窒息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我结合教结合教科书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第二种是“材”它是教学的对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具有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的特点。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梯式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我把学生分成几个梯队,组成几个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的任务,并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学习基础好、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基础差、进度慢的学生也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是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1)实行设疑启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古人云:“从思考开始,思考从怀疑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启示是把学习放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到快乐。学习者通过相互合作愉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什么样的环境创造了什么样的人。可以想象,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氛围,即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再主要传授知识,而是善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建立独立学习和创新的信心,促进创新意识的活跃。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乐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FLASH在制作过程中,我首先播放了一部优秀的获奖作品《中国功夫》,其中华丽的画面和令人兴奋的声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兴趣。他们渴望知道这些软件是如何制作的?这为我未来的教学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4)开展开放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式课堂教学,即问题开放、解决问题开放、教学开放、教学环境开放。职业高中生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果他们仍然像其他学校一样在相对封闭的课堂上教学,显然不适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培养学生课内外活动的创新能力

(1)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特点密切相关。

提倡学生将计算机手段应用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帮助解决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成立贺卡制作课外兴趣小组

并帮助学校设计校卡、餐卡,甚至一些教师的名片等,通过这些接近实际生活的应用,中职学生不仅有强烈的学习热情,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对他们来说,这些学习活动更接近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

(三)通过QQ,MSN学习即时沟通软件等

让学生利用这些聊天工具参与课后与老师的交流,帮助他们课后学习。特别是英语教师的网络即时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四)在POWERPOINT制作教学中

将简单的电子手稿演示逐步转移到电子动画制作中,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联合培训就业办公室,帮助其他单位或企业制作各种电子演示手稿,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为未来的工作铺平了必要的道路。

(5)教一些简单易处理的图片处理软件与传统摄影相结合

成立计算机相机兴趣小组,将计算机引入相机的后期制作,并对照片进行再加工。因此,学生创作了生动的计算机作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通过网络课堂学习

扩大了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的领域。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学生上网后,可以进入计算机课堂或其他课程的一些在线教学,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产生真正的知识和工作中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学习理论,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通过专业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联系用人单位的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二,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引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手稿,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教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和管理。第三,通过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显示了创新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尽快改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目标,使职业学校学生学会生存、学习、创新和发展。